2025年2月2日 星期日

音樂認識台灣近代史-05 向前走(林強)

 

作詞:林強     作曲:林強


火車漸漸在起走 再會我的故鄉和親戚
親愛的父母再會吧 鬥陣的朋友告辭啦
阮欲來去台北打拼 聽人講啥咪好康的攏在那
朋友笑我是愛做暝夢的憨子 不管如何 路是自己走
OH!再會吧! OH!啥咪攏不驚
OH!再會吧! OH!向前行

車站一站一站過去啦 風景一幕一幕親像電影
把自己當作是男主角來搬 雲遊四海可比是小飛俠
不管是幼稚也是樂觀 後果若按怎 自己就來擔
原諒不孝的子兒吧 趁我還少年趕緊來打拼
OH!再會吧! OH!啥咪攏不驚
OH!再會吧! OH!向前走

台北台北台北車站到啦 欲下車的旅客請趕緊下車
頭前是現在的台北車頭 我的理想和希望攏在這
一棟一棟的高樓大廈 不知有住多少像我這款的憨子
卡早聽人唱台北不是我的家 但是我一點攏無感覺
OH!啥咪攏不驚! OH!向前走
OH!啥咪攏不驚! OH!向前走


《向前走》與台灣近代史的關聯

1. 1990 年代的南部人北漂潮

  • 火車漸漸在起走,再會我的故鄉和親戚

    • 1990 年代台灣社會發展快速,台北成為經濟與政治中心,許多來自台灣南部(如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的年輕人搭火車北上,來到台北找工作或求學。
    • 火車是當時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許多人離開家鄉時,就是從車站踏上「北漂」旅程。
  • 阮欲來去台北打拼,聽人講啥咪好康的攏在那

    • 「台北有更多機會」的印象,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北上發展。
    • 但現實並不一定如想像中美好,許多外地人到了台北,才發現生活壓力極大,租金高昂,競爭激烈。
  • 朋友笑我是愛做暝夢的憨子,不管如何,路是自己走

    • 許多人帶著「追夢」的心態來台北,卻被家鄉的親友認為太天真(「憨子」的形象)。
    • 但歌詞表達出這一代年輕人的自主性不怕挑戰的精神

2. 台灣的都市化與城鄉差距

  • 台北台北台北車站到啦,欲下車的旅客請趕緊下車

    • 這句話讓人有種電影畫面感,就像是外地人剛踏入台北時的第一印象。
    • 台北車站 是南部人來到台北的第一站,它代表的不只是交通樞紐,更是夢想的起點與現實的開始。
  • 一棟一棟的高樓大廈,不知有住多少像我這款的憨子

    • 1990 年代台北都市化加速,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但這些繁華景象並不屬於每個人
    • 很多來台北打拼的年輕人住在狹小的出租套房或雅房,在這座城市裡,依舊是「外地人」的身份。
  • 卡早聽人唱「台北不是我的家」,但是我一點攏無感覺

    • 這裡明顯呼應了 1982 年 羅大佑的《鹿港小鎮》,該歌曲唱道:「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 但與羅大佑的鄉愁不同,林強反而表達了一種 「不管如何,還是要拚下去」的決心
    • 這句歌詞帶出了台北對外地人的矛盾感受:
      • 一方面知道自己不是這座城市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也沒有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因為生活還要繼續。

3. 台語流行音樂的轉變

  • 這首歌的風格結合了 電子搖滾與台語歌詞,是 1990 年代台語流行音樂復興的重要標誌
  • 在戒嚴時期(1949-1987),台語歌曲曾受到壓抑,但 1990 年代後,隨著社會開放,台語音樂開始進入年輕族群,擺脫了以往「庶民、老派」的刻板印象。
  • 林強的音樂代表了一種新時代的台語歌曲,不再是單純的鄉愁,而是帶有時代感的「台語搖滾」。

音樂認識台灣近代史-04 台北的天空(王芷蕾)

 

台北的天空

風好像倦了
雲好像累了
這世界再沒有屬於自己的夢想
我走過青春
我失落年少
如今我又再回到思念的地方

台北的天空
有我年輕的笑容
還有我們休息和共享的角落
台北的天空
常在你我的心中
多少風雨的歲月
我只願和你渡過

風也曾溫暖
雨也曾輕柔
這世界又好像充滿熟悉的陽光
我走過異鄉
我走過滄桑
如今我又再回到自己的地方

台北的天空
有我年輕的笑容
還有我們休息和共享的角落
台北的天空
常在你我的心中
多少風雨的歲月
我只願和你
渡過

台北的天空
有我年輕的笑容
還有我們休息和共享的角落
台北的天空 (常在你我的心中)
多少風雨的歲月
我只願和你
我只願和你
渡過(風好像倦了)
渡過(雲好像累了)
渡過

《台北的天空》與台灣近代史的關聯

1. 1980年代的海外留學潮

  • 背景:台灣經濟成長,家庭開始有能力送子女出國留學

    • 198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迅速,許多家庭開始有財力送孩子到美國、日本、歐洲等地深造,這股潮流成為當時社會的一大現象。
    • 許多留學生懷抱夢想出國,希望學成後回台灣貢獻所學。
    • 但同時,也有許多留學生因為海外的高薪機會選擇留在國外發展,導致所謂的**「人才外流」**問題。
  • 歌詞對留學生心境的刻畫

    • 風好像倦了,雲好像累了,這世界再沒有屬於自己的夢想
      → 反映了許多留學生在異鄉打拼的辛勞與迷惘。
    • 如今我又再回到思念的地方
      → 表達了海外遊子對故鄉的思念,回到台北時充滿感慨。
  • 這首歌成為留學生的心聲

    • 許多 1980 年代出國留學的台灣人,聽到這首歌時都會有強烈的共鳴,因為它唱出了他們對家鄉的懷念與現實的無奈。

2. 1980年代的台北:都市化與變遷

  • 1980年代的台北已經是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與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相比,仍有一定的發展落差。
  • 許多留學生回到台灣時,發現自己熟悉的城市已經改變,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在這首歌中被充分展現。
  • 台北的天空,有我年輕的笑容,還有我們休息和共享的角落
    → 描述了過去與朋友在台北生活的回憶,但這些記憶已經成為過去式,對比出留學生回國後的時代變遷感。

3. 台灣的國際處境與人才流動

  • 1980年代台灣雖然經濟發展蓬勃,但因為國際政治環境(如退出聯合國、與美日等國的外交變化),在國際上仍處於相對孤立的狀態。
  • 許多留學生面臨**「回台發展 vs. 留在國外」**的選擇:
    • 留在國外的人:享受較高的薪資與國際機會,但逐漸與故鄉疏離。
    • 回到台灣的人:希望為家鄉貢獻,但發現台灣的發展與國際環境仍有差距。
  • 這首歌也隱含了這種徘徊與選擇的矛盾心理,因此它成為許多留學生的代表歌曲。

音樂認識台灣近代史-03 快樂天堂


 快樂天堂


作詞:呂學海      作曲:陳復明


快樂天堂
演唱:張艾嘉/齊豫/潘越雲/周華健/陳淑樺/李宗盛(滾石眾歌手)


大象長長的鼻子正昂揚 全世界都舉起了希望
孔雀旋轉著碧麗輝煌 沒有人應該永遠沮喪
河馬張開口吞掉了水草 煩惱都裝進牠的大肚量
老鷹帶領著我們飛翔 更高更遠更需要夢想

告訴你一個神秘的地方
一個孩子們的快樂天堂
跟人間一樣的忙碌擾攘
有哭有笑 當然也會有悲傷
我們擁有同樣的陽光


河馬張開口吞掉了水草 煩惱都裝進牠的大肚量
老鷹帶領著我們飛翔 更高更遠更需要夢想

告訴你一個神秘的地方
一個孩子們的快樂天堂
跟人間一樣的忙碌擾攘
有哭有笑 當然也會有悲傷
我們擁有同樣的陽光

告訴你一個神秘的地方
一個孩子們的快樂天堂
跟人間一樣的忙碌擾攘
有哭有笑 當然也會有悲傷
我們擁有同樣的陽光

告訴你一個神秘的地方
一個孩子們的快樂天堂
跟人間一樣的忙碌擾攘
有哭有笑 當然也會有悲傷
我們擁有同樣的陽光

告訴你一個神秘的地方
一個孩子們的快樂天堂
跟人間一樣的忙碌擾攘
有哭有笑 當然也會有悲傷
我們擁有同樣的陽光

告訴你一個神秘的地方


《快樂天堂》與台灣歷史的關聯

  1. 台北圓山動物園的搬遷(1986 年)

    • 原本的 圓山動物園 建於 1914 年(日治時期),但隨著都市發展,動物園的空間不敷使用,環境也變得擁擠。
    • 1986 年,動物園正式遷至 木柵動物園,並成為台灣規模最大的動物園之一。
    • 為了紀念這次搬遷,滾石唱片集結多位歌手錄製了《快樂天堂》。
  2. 歌詞與象徵意義

    • 歌詞充滿 動物擬人化的描寫,例如:
      • 「大象長長的鼻子正昂揚,全世界都舉起了希望」——象徵動物園的新生活,也帶出對未來的期待。
      • 「告訴你一個神秘的地方,一個孩子們的快樂天堂」——描述動物園作為小朋友們的歡樂天地。
    • 這首歌的基調是歡樂、正向,與《明天會更好》有點類似,但它的主題更輕鬆。
  3. 台灣社會的變遷

    • 1980 年代的都市發展與環保意識
      • 這首歌象徵了 台北都市發展的轉變,過去的圓山動物園位於市區,但隨著都市計畫與環境需求,才有了木柵動物園的建立。
      • 1980 年代後期,台灣開始有更多環保意識,動物保護與生態教育也開始受到重視,這首歌正是在這個氛圍下誕生的。
  4. 滾石唱片與公益音樂

    • 這首歌與《明天會更好》一樣,集結了當時台灣的 一線歌手(張艾嘉、齊豫、潘越雲、周華健、李宗盛、陳淑樺等)。
    • 雖然它不是直接的社會運動歌曲,但它仍然是一首「為了公益、教育」而誕生的作品,展現了當時台灣音樂圈對社會議題的關心。

音樂認識台灣近代史-02 伊是咱的寶貝(陳明章 )

 

作詞:陳明章     作曲:陳明章


伊是咱的寶貝


一蕊花 生落地 爸爸媽媽疼尚多
風若吹 要蓋被 不倘乎伊墬落黑暗地
未開的花 需要你我的關心 乎伊一片生長的土地
手牽手 心連心 咱站作伙 伊是咱的寶貝

一蕊花 生落地 爸爸媽媽疼尚多
風若吹 要蓋被 不倘乎伊墬落黑暗地
未開的花需要你我的關心 乎伊一片生長的土地
手牽手 心連心 咱站作伙 伊是咱的寶貝


一蕊花 生落地 爸爸媽媽疼尚多
風若吹 要蓋被 不倘乎伊墬落黑暗地
未開的花需要你我的關心 乎伊一片生長的土地
手牽手 心連心 咱站作伙 伊是咱的寶貝

一蕊花 生落地 爸爸媽媽疼尚多
風若吹 要蓋被 不倘乎伊墬落黑暗地
未開的花需要你我的關心 乎伊一片生長的土地
手牽手 心連心 咱站作伙 伊是咱的寶貝
手牽手 心連心 咱站作伙 伊是咱的寶貝


《伊是咱的寶貝》是陳明章老師為勵馨基金會創作的一首公益歌曲,主要目的是喚起社會對 雛妓問題(未成年性剝削)的關注。這首歌以溫柔而真摯的詞曲,傳達對孩子的愛與保護,提醒社會大眾不該讓任何孩子陷入黑暗的境地。


這首歌與台灣近代史的關聯

  1. 1990年代台灣社會問題——雛妓現象

    • 1980-199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但貧富差距加大,未成年少女賣淫(俗稱雛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許多來自弱勢家庭的女孩因經濟困境被迫從事性交易。
    • 1995年,勵馨基金會發起「反雛妓運動」,倡導修法保護兒少,這首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2. 兒童權益運動與法律改革

    • 這首歌的出現,促進了社會對 兒童權益 的討論,也間接推動了 1995 年通過的《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後來改為《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
    • 「風若吹 要蓋被 不倘乎伊墬落黑暗地」 ——這句歌詞強調了社會應該保護孩子,避免他們被迫進入黑暗產業。
  3. 公益音樂在台灣社會運動中的角色

    • 這首歌與其他公益歌曲(如葉啟田的《愛拚才會贏》、齊豫的《橄欖樹》)不同,它不只是鼓勵人心,而是帶有強烈的社會呼籲,希望全民關心兒童保護議題。
    • 這也代表了台灣 1990 年代從經濟發展轉向重視社會公平與人權的變遷。

如何用這首歌來介紹台灣近代史?

  • 結合 1990 年代的社會運動

    • 「反雛妓運動」與勵馨基金會的努力
    • 1995年《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立法
    • 台灣人權意識的提升
  • 探討音樂如何影響社會

    • 這首歌讓公益歌曲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帶動大眾關注弱勢兒童的處境。

2004年,本曲成為了由二二八手牽手大聯盟舉辦的百萬人牽手護台灣的活動主題曲;翌年,本曲又再成為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的閉幕合唱歌曲,抗議並反對中國大陸對台灣片面制訂的《反分裂國家法》。 本曲因而成為台灣傳唱極為普遍的一首涉及政治、社會的歌曲。

這首歌如何與台灣的民主運動結合?

1. 2004 年「二二八百萬人手牽手護台灣」

  • 這場活動由 二二八手牽手大聯盟 發起,主旨是 反對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並且在 228 紀念日這一天,號召百萬人牽手,從基隆到屏東,象徵守護台灣
  • 《伊是咱的寶貝》成為這場活動的主題曲,傳遞出「台灣是我們的寶貝,我們要共同守護」的概念。
  • 這場活動也是台灣近代史上最大規模的公民運動之一,當時吸引了超過 200 萬人參與。

2. 2005 年「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

  • 2005 年 3 月 14 日,中國通過 《反分裂國家法》,表明若台灣「正式宣布獨立」,中國將不惜動用 非和平手段 來對付台灣。
  • 為了抗議中國的行動,台灣在 3 月 26 日發起「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號召大批民眾上街,表達反對中國打壓台灣的決心。
  • 《伊是咱的寶貝》再次成為遊行閉幕時大合唱的歌曲,代表守護家園與民主的精神,並且讓這首歌成為具有政治象徵意義的音樂作品。

這首歌如何反映台灣近代史?

  1. 從公益歌曲到政治象徵

    • 原本是為了保護兒童、關心社會弱勢的歌曲,卻在台灣面對外來威脅時,轉變為守護民主、團結對抗外力的象徵。
    • 「伊是咱的寶貝」這句話的意義從「孩子」延伸到「台灣」,變成一種捍衛家園的信念。
  2. 反映台灣社會意識的成長

    • 1990 年代台灣社會逐漸民主化,人權、兒童權益等議題受到關注。
    • 2000 年代後,台灣進一步思考自己的國家定位,並透過音樂來凝聚共識。
    • 這首歌不只是個人或家庭的情感表達,而是全民運動的象徵。
  3. 音樂如何影響社會運動

    • 這首歌的影響力不僅限於音樂圈,而是成為社會運動的代表歌曲,類似於國際上許多民主運動會有屬於自己的歌曲(如美國民權運動的《We Shall Overcome》)。
    • 這也顯示出台灣的 音樂與社會、政治的緊密關係

如何用這首歌來講解台灣近代史?

  • 以 2004、2005 兩場大規模社會運動為主題,探討台灣人民如何透過和平運動表達政治立場。
  • 分析歌曲如何從關懷兒童議題,轉變為全民運動的象徵,呈現台灣社會關心的焦點如何轉變。
  • 討論台灣如何透過音樂凝聚社會意識,並影響政治議題的發展。

音樂認識台灣近代史-01 空襲警報(伍佰)

 


歌詞:

作詞 伍佰
作曲 伍佰
阮阿公空襲的時早就已經跌落山腳
阮阿嬤的豬圈乎伊燒甲臭火乾
阮阿爸上班的糖廠去乎掃甲一坑一嘎
做田的隴嘛走去躲在樹仔腳
飛凌機若來你就趴落爛溝仔或是土腳
阮厝邊有人未付去乎彈到腳
飛凌機飛來的時盛盛叫是有夠大聲
你遠遠無見人是已經就知影
啊 這款的代誌
啊 學校隴無提
啊 那當時那這呢神祕
聽說是美軍要來炸台灣的日本兵仔
聽說咱隴總唱著日本的軍歌
聽說咱著要交出鋤頭剪刀摻樓賴拔
說戰爭是保護咱自己的國家
啊 這款的代誌
啊 學校隴無提
啊 那當時那這呢神祕
酸酸喲喲酸喲喲
兒仔時的 radio 隴聽會到
對你的瞭解哪這呢少
歷史的傷害擱有影不是親采
自開始我隴當做是阮阿爸在說的虧骸
自開始不知咱過去有這多的目屎
現此時咱是生活在塊不同的世界
不知影飛凌機何時會擱來
啊 這款的代誌
啊 學校隴無提
啊 未來嘛是非常神祕


這首歌與台灣近代史的關聯:

  1. 二戰時期的台灣

    • 1941-1945 年間,台灣作為日本的殖民地,成為美軍轟炸的目標。歌詞描述的「空襲警報」與「飛凌機(飛機)來時趴在爛溝仔或是土腳」正是當時民眾的避難方式。
    • 「阮阿公空襲的時早就已經跌落山腳」暗示戰爭帶來的生離死別。
    • 「阮阿爸上班的糖廠去乎掃甲一坑一嘎」可能指美軍轟炸目標之一——台灣的糖業工廠,因為糖業是當時台灣的重要經濟產業。
  2. 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社會

    • 「聽說咱隴總唱著日本的軍歌」——當時的台灣人被迫學日語、參軍,甚至歌頌日本皇軍。
    • 「聽說咱著要交出鋤頭剪刀摻樓賴拔」——這可能指戰爭末期的「金屬回收運動」,日軍要求台灣人捐出家中金屬製品來製作武器。
  3. 歷史教育的缺失

    • 「啊 這款的代誌,啊 學校隴無提」——點出台灣戰爭史在教育體系中的缺席,許多戰時記憶僅存於老一輩的口述歷史,而非課堂教材。
    • 「自開始我隴當做是阮阿爸在說的虧骸」——年輕一代往往把這些戰爭故事當成老人家的閒談,直到長大後才意識到它的真實性與重要性。
  4. 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 「啊 未來嘛是非常神祕」——歷史的創傷未被完全釐清,未來是否會重蹈覆轍仍未可知。

如何用這首歌來介紹台灣近代史?

  • 可以搭配 1944-1945 美軍空襲台灣 的歷史資料,例如:
    • 台北大空襲(1945年5月31日)
    • 高雄、基隆等地的轟炸
    • 日治時期的台灣社會(戰時動員、台籍士兵、軍需生產)
  • 讓聽眾思考 戰爭如何影響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以及 這段歷史為何在台灣教育中被淡化

這首歌不只是戰爭回憶,更是一種對歷史教育的批判,提醒我們不能遺忘過去。如果你想用流行歌來介紹台灣近代史,《空襲警報》絕對是一首很有力的作品!